吉他與鋼琴:流行音樂的聲響瓶頸

專業音樂製作工作站螢幕與耳機設備特寫

引言

在當代流行音樂的製作現場中,吉他與鋼琴無疑是最常見的音色元素。不論在抒情、民謠、流行、R&B 乃至嘻哈曲目中,這兩種樂器的聲響幾乎成為歌曲辨識度與基底編曲的「預設素材」。然而,正是這樣的普遍性,漸漸演變為產業的聲響瓶頸。本文唯陌音樂(wemoremusic)將從音樂學研究、製作流程、平台機制與教育基礎等層面,深入探討這個現象背後的結構邏輯,並嘗試提出創作上的突破方向。

 

 

音色收斂與結構趨同:學術研究揭示的趨勢

一項由 Serrà 等人於《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研究指出,1955 至 2010 年的流行音樂中,音色調色盤(timbral palette)逐漸縮窄、音高轉換受限、平均響度逐年升高。這意味著聲音的辨識度降低、動態層次減少,整體音樂趨向更加一致和平坦。

另一項針對 Billboard Hot 100 的研究則指出,雖然流行樂會在特定年代(如 1964 年英國入侵、1991 年嘻哈崛起)產生結構性變化,但總體上仍朝向和聲簡化與節奏規律靠攏。這類結構性的同質化,使得聽眾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似曾相識」與「可預測性」,進而降低音樂本身的探索性與新鮮感。

 

 

音樂製作機制:從 Track-and-Hook 到樣本庫生態

 

 

Track-and-Hook 模式與聲響模組化

流行音樂的製作過程早已工業化,典型模式為「track-and-hook」:由 beatmaker 製作伴奏骨架(含和聲與節奏)、再由 topliner 疊上旋律與副歌。這種流程將創作解構為可分工的模組,大幅提高產量效率。但同時也造成旋律與和聲的可替代性升高,尤其當基底音色被大量複製使用時(如吉他 arpeggio 或鋼琴分解和弦),聽感上的重複性也隨之加劇。

 

樣本庫平台:聲響的標準化工廠

Splice、Loopmasters 等樣本庫平台進一步推動聲響的標準化。使用者只需選用預製的 loop 或 MIDI pattern,便可快速組成具備商品化潛力的 beat。調查顯示,吉他與鋼琴是樣本庫中最常見的音色包分類,並且大量設計為「Lo-fi」、「Emo」、「Soul」、「Pop」等通俗類型。

這類素材的普及降低了入門門檻,也同時建構了一種「平台美學」:聲音必須清晰、中性、可疊加、無明顯個性干擾。當吉他與鋼琴被簡化為音色素材而非樂器本身,其功能從表現轉為「填滿」,反而成為限制創造力的工具。

 

金屬復古麥克風特寫|音樂製作與 Auto-Tune 錄音應用

串流平台如何助長聲響趨同?

 

串流經濟下的「hook 競賽」

串流平台的演算法設計讓歌曲必須在 30 秒內吸引聽眾,否則將被跳過且不計收益。因此,流行歌曲普遍變短、hook 出現得更早、前奏幾乎消失。這樣的條件逼使創作者依賴「一聽就熟」的音色元素,而吉他與鋼琴在這裡再次發揮安全作用,成為 hook 的穩定載體。

 

情境清單與可預期音色的支配

平台上的情緒/情境型清單(如「Peaceful Piano」、「Focus with Guitar」、「Lofi Beats」)已成為主流流量來源。以 Spotify 為例,「Peaceful Piano」清單擁有超過 700 萬名訂閱者,幾乎所有曲目都採用極簡鋼琴與溫和混音。這些清單的設計目的是「不打擾」、「不引人注意」,其邏輯與廣播背景音樂相似,導致音色選擇趨向收斂。

 

 

教育制度與創作習慣:預設的聲響選擇

根據英國 YouGov 與 ABRSM(皇家音樂學院聯合考試局)報告,鋼琴與吉他為最常見的入門樂器,尤其在亞洲與歐美教育體系中普及率極高。這使得大量創作者從學習音樂的第一天起,便將這兩種樂器視為主要創作工具。

從創作心理角度來看,「先熟悉什麼就先使用什麼」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成為制約。當創作者進入數位音樂製作後,樣本庫、DAW 內建音色、教材示範也多以吉他與鋼琴為例,進一步固化其主流地位。

 

更多音樂製作人相關資訊!!

 

母帶處理與聲響壓縮的最後一哩

即使創作階段有所差異,在後期混音與母帶處理時,仍會面臨「大聲壓縮」(Loudness War)帶來的動態一致化問題。為了在行動裝置或串流平台上聽起來夠「飽滿」,製作人往往壓縮動態範圍、提升總體音量,使得不同歌曲在聲音密度與空間感上變得極為類似

當吉他與鋼琴這類原本具表現力的樂器進入這個流程,它們的情感層次與聲學差異也會被同化成一種「可接受的平均音色」,進一步削弱音樂的個性。

 

 

反證與修正:創新是否仍存在?

值得強調的是,「聲響收斂」並不代表「創新消失」。音樂學家 Mauch 等人曾指出,流行樂史中出現過如 1964 年英倫入侵、1991 年嘻哈風格崛起的革命性節點。即便今日平台導向強烈,仍有部分創作者透過特殊配器(如世界音樂樂器)、聲響設計(如 granular synthesis、prepared piano)與非傳統結構突破同質化趨勢。

此外,情緒清單本身也可能成為利基音樂的孵化場,例如近年 ambient、neo-classical 或 field recording 類型音樂的流行,證明即使在平台主導下,也有聲響多元化的可能性。

 

 

小結與未來展望:突破聲響模板的可能方向

綜上所述,吉他與鋼琴作為流行音樂最常見的音色,確實在教育、技術、平台與商業邏輯的共同驅動下,成為產業聲響趨同的核心因子。然而,這並非無可改變的宿命。以下是創作者可以思考的出路:

重設編曲預設值:刻意選用非主流樂器或聲音素材作為創作起點;

善用聲響設計技術:透過 resampling、granular、合成等方式重新建構吉他/鋼琴聲音;

反操作平台邏輯:保留情緒穩定性但注入突變元素(如聲場變化、錯置段落)以製造辨識度;

跨文化素材融合:引入世界音樂與傳統樂器聲響(如琵琶、塔布拉鼓等)創造新穎音色組合;

打造屬於自己的 loop:錄製真實樂器並建立個人樣本庫,減少依賴平台模板。

透過這些方法,創作者將不再受限於產業預設的聲響路徑,而能回歸音樂的本質——傳遞個性與情感。畢竟,真正動人的音樂,不應只是經濟邏輯下的標準商品,更應是人類經驗的獨特聲響化呈現。

 

聯絡唯陌音樂(wemoremusic)台中錄音室

地址:412台中市大里區環中東路六段280號

電話:0989 314 894

INSTAGRAM:唯陌音樂

我們期待你的到來,讓我們一起創造出動人的歌聲!

專業音樂製作工作站螢幕與耳機設備特寫

 

延伸閱讀

入門音樂製作設備指南|從0開始打造你的個人錄音室

鬼滅之刃猗窩座再來|音樂製作全解析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