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陌音樂:和聲技巧的公式化解析

唯陌音樂:和聲技巧的公式化解析

 

和聲基礎概念

YO ~~這裡是唯陌音樂小編,老樣子還是樂理小教室,今天要來講的是大家最好奇的和聲
今天會以比較學術的角度解析(相對來講可能生澀難懂一點),但相信也是知識量滿滿的啦!!

 

和聲的功能性定義

功能和聲(Functional Harmony)將和弦依調性中之角色分類為三大功能:

主功能(Tonic,I):調性中心,表穩定與終止。

屬功能(Dominant,V):包含導音,引發張力,傾向向主功能解決(例:V7 → I)。

下屬功能(Subdominant,IV):引發離開主和弦的感受,常位於終止式前(例:IV → V → I)。

聲學原理補充

屬七和弦中之「三全音」(如 G7 = B–F)因其非簡比分音程(比值如 45:32)產生不穩定性。透過半音解決(B→C、F→E),形成「聲學閉環」。

和弦結構與音程關係

 

三和弦:根音 + 三度 + 五度


  - 大三和弦:大三度 + 小三度(例:C-E-G)
– 小三和弦:小三度 + 大三度(例:A-C-E)

 

七和弦:加入七度音形成更複雜結構


 - 屬七和弦(V7):大三度 + 小三度 + 小三度(例:G-B-D-F)

 

排列方式


  – 開放排列(Open Position):拉開音程距離(例:C-G-E)以製造空間感
– 密集排列(Close Position):音程緊密(例:C-E-G),利於聲部連接與張力凝聚

 

調式結構與和聲機制的對應關係

和聲進行的設計與選擇,深受調式(mode)特性的約束與引導。不同調式之音階構成決定可用和弦的種類、功能與語意,進而影響樂句邏輯與風格取向。以下從自然調式、變體小調與教會調式三方面,探討其與和聲語彙的互動結構。

自然大調(Ionian Mode)與功能和聲架構

 

和聲功能迴路與終止公式

自然大調(Ionian)作為西方調性音樂的基礎,其音階結構(全–全–半–全–全–全–半)提供了三個主要功能區塊的建構依據:

I(主功能,Tonic)

IV(下屬功能,Subdominant)

V(屬功能,Dominant)

其中最基本的功能進行為:

I – IV – V – I(正格終止迴路)

該進行呈現穩定→動態→張力→解決的典型模式,是調性確立的結構核心。

 

終止類型分析

正格終止(Authentic Cadence):V → I(強終止),強調導音解決

變格終止(Plagal Cadence):IV → I,俗稱「阿門終止」,常用於聖詩、現代流行與讚美詩中,象徵柔和與穩定

 

常見和聲進行公式

功能循環(Functional Cycle):I – IV – V – I

五度圈進行(Circle of Fifths Progression):I – vi – ii – V
此進行依次構成小三度 → 小二度 → 完全五度的動態鏈接,是浪漫派與爵士常用進行。

 

自然小調與其旋律變體的和聲對應

自然小調(Aeolian Mode)因其第七音為全音下行,缺乏導音功能,因此在和聲應用上經常依賴旋律與和聲的變體處理,以重建張力導向。

和聲小調(Harmonic Minor)

透過升高第七音(VII → ♯VII),形成強烈導音,構成屬功能之大三和弦與屬七和弦:

例:A 自然小調 → 升 G → G♯ → E–G♯–B = V → i

此結構使 V → i 解決得以成立,重建終止張力。

 

旋律小調(Melodic Minor)

上行時升 VI、VII 級音,下行則保留自然小調原貌:

避免增二度(如 F–G♯)

兼顧旋律流暢性與聲部平滑進行

該調式常見於古典旋律句與爵士即興語法中,為調式與和聲折衷的結果。

 

特殊功能和弦:那不勒斯六和弦(Neapolitan 6th)

結構:♭II 級大三和弦的第一轉位(如 D♭/F in A minor)

功能:作為替代 ii° 的預屬和弦,具強烈戲劇性,常引向 V

理論解釋:降低的 II 級音在聲音空間中接近導音功能,並強化色彩對比

 

教會調式(Church Modes)與調性擴展

教會調式作為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音樂的音階基礎,在近現代音樂中亦作為**調性替代與調式調性混合(modal mixture)**的重要資源。

 

多利安調式(Dorian Mode)

結構:自然小調升 VI 級(例:D Dorian = D–E–F–G–A–B–C–D)

和聲特徵


  - i – IV 進行代替 i – v
– 無需變化 VII 音即可構建屬功能,保留旋律自然性

應用:民謠、北歐古樂、現代電影配樂中常見,用於營造古典/神秘氛圍

混合利底亞調式(Mixolydian Mode)

結構:大調降 VII 級(例:G Mixolydian = G–A–B–C–D–E–F–G)

和聲特徵


– 主和弦為 I7(例:G7)
– 搭配 ♭VII(F major),形成藍調式調式張力

應用:爵士、藍調、放克與流行音樂,常作為調式融合的核心素材

和聲進行模式與公式化框架

 

基本進行模板

功能和聲主架構:I–IV–V–I 為最小功能閉環

圈五進行(Circle of Fifths Progression):根音依逆時鐘五度移動,形成強向心張力

 

替代性進行手法

三全音替代(Tritone Substitution):以 ♭II7 取代 V7,因共享三全音關係(例:G7 ↔ D♭7)

借用和弦(Modal Mixture):從平行大小調引入和弦,如 C 大調中引入 A♭(♭VI)

 

轉調技術與半音過渡

共同和弦轉調:尋找兩調間共有和弦作橋樑(例:C → F via IV=I)

半音導向:藉臨時變化音(如 C → C♯ → D7)連結調性轉換,常見於浪漫派與爵士語法

 

聲部進行的技術公式

 

四部和聲配置原則

禁則:避免平行五度、八度,確保聲部獨立

反向進行優先:高低音方向相反,可減少聲部交錯與模糊

 

旋律聲部與內聲設計

高潮音處理:旋律高點常置於和聲頂點,如導音前後

經過音/填充技法:內聲使用鄰音、經過音(如 C–C♯–D)使和聲連續滑順

 

不協和音程的解決公式

 

延伸和弦的收束邏輯

屬七解決:七音下行半音至主三音

九音處理:如 maj9 和弦中的九度音(例:D in Cmaj9)常延後解決或作為延留

 

半音化和聲的控制

德式增六和弦(German 6th):如 E♭–G–B♭–C♯,解決至 V(C♯→D)

變形屬和弦:如 G7♭9 搭配 Super Locrian 音階(七聲階第七模式)

 

現代和聲的拓展策略

 

非功能和聲

平行和弦:如 Cm–D♭m–E♭m,脫離功能關係,創造浮動感

複合和弦(Polychord):如 Cmaj + C♯min 疊加,呈現雙重調性感或集群音響

爵士和聲語法

II–V–I延伸:使用 Dm9–G13–Cmaj7 創造更豐富音響

調式混用(Modal Interchange):如 C 大調中引入 A♭maj7(源自 C 小調),製造調性感模糊

 

樂曲實例分析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C大調前奏曲

使用連續分解和弦營造「I–V6/4–I6」進行,聲部內含交錯對位線條與序列動機,體現巴洛克風格下的和聲結構與聲部邏輯並行。

 

爵士標準〈Autumn Leaves〉

整體結構建構於自然小調,使用 II–V–I(如 Am7–D7–Gmaj7)進行,並插入♭VI7(如 E♭7)作為調式借用,製造色彩對比與調性擴張。

 

總結

唯陌音樂想說的是和聲公式並非僵化模板,而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語言結構。理解和聲的邏輯機制後,創作者可在傳統與現代語彙之間進行自由混合,譬如:在電子音樂中運用古典終止式,或將爵士延伸和弦運用於影像配樂。

 

聯絡唯陌音樂台中錄音室

地址:412台中市大里區環中東路六段280號

電話:0989 314 894

INSTAGRAM:唯陌音樂

我們期待你的到來,讓我們一起創造出動人的歌聲!

延伸閱讀更多樂理相關知識

小調五聲音階:結構、歷史與應用

合音在音樂上的運用:理論、技巧與藝術表現

樂理入門:定義、內容與重要性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