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套路到共創社群:《這又沒有很屌》成功方程式

專業錄音用麥克風擺放於 podcast 錄音空間中,呈現清晰收音設備的細節特寫。

從反套路到共創社群:《這又沒有很屌》成功方程式

 

在台灣Podcast市場逐漸飽和的2020年代,由顏社創辦人迪拉胖主持的《這又沒有很屌》卻能突破重圍,兩年間穩居排行榜前段班,集數破百、話題不斷。這檔以「好了啦,不要再客套了」為口號的節目,成功在資訊爆炸的音頻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其背後關鍵在於三大策略:「反套路的專業性」、「垂直領域的跨域突圍」、以及「社群共創的沉浸式體驗」。本文將逐一拆解其核心方法論。

 

反套路的專業性:解構權威的知識傳遞術

當多數Podcast仍處於「專業說教」與「無目的閒聊」的兩極,《這又沒有很屌》則創造出第三條路——去中心化的專業分享。主持人迪拉胖身兼音樂產業前線實戰者與資深內容創作者,卻刻意採用「愛插話的大叔」人設,顛覆聽眾對「知識型內容」的既定想像。

 

知識的碎片化包裝

節目不以生硬術語說教,而是透過生活化比喻將產業知識轉譯為大眾語言。例如談到唱片行衰退,節目中提到:「就像鹽埕區的碗粿老店,你以為消失的只是店鋪?其實是整個時代的咀嚼節奏。」這樣的金句式包裝,不僅提升節目記憶點,也展現出「知識在地化」的高明轉譯力。

 

不完美的真實感

節目保留咳嗽聲、笑場片段,甚至直接將「主持人插話太多」的聽眾留言變成開場梗。這種去精緻化處理,反而更貼近Z世代喜好的「真實感內容」,如同Clubhouse初起時的粗糙魅力,有效建立信任。

 

從音樂到社會學:垂直領域的跨域突圍

在多數Podcast仍受限於單一主題深耕或綜合閒聊兩種模式時,《這又沒有很屌》成功展現出垂直專業與跨界敘事的平衡能力。若說《百靈果》擅長以輕鬆娛樂口吻包裝嚴肅政治議題,那麼《這又沒有很屌》則以「音樂為敘事核心」,延伸至文化、社會、科技等多元面向,建構出內容立體化的敘事結構

 

核心基礎:音樂專業的深度採訪

節目最穩固的支點來自於主持人迪拉胖本身在音樂產業的高度資歷與人脈。無論是邀請獨立音樂人、唱片製作人,還是演唱會策展、影像導演等幕後角色,節目總能透過親身經驗與實務知識,深入拆解音樂創作與產業運作機制。這不只是娛樂性的訪談,而是建構出一套台灣當代音樂文化的口述史與知識庫

例如:EP70以「巡演的物流管理」為主題,不僅談論藝人排程,也涉及經紀操作、後勤成本、設備調度等細節,讓聽眾得以窺見「音樂表演作為產業鏈」的系統運作。

路徑一:橫向連結社會議題

節目強項之一,是將音樂記憶與社會現象對應起來,創造跨世代的情感連結與批判性觀點。例如EP89〈中年男子的搖滾歌單〉,表面上是回顧八〇年代經典曲目,實則探討台灣男性面對年齡焦慮、性別刻板與文化認同錯位的心境。

此集從搖滾歌詞中的「陽剛想像」延伸至今日中年男性在數位轉型、家庭責任與自我實現中的拉扯,形成一種「文化心理地圖的再解讀」,讓音樂不只是聽覺享受,更成為社會診斷的工具。

 

路徑二:向下紮根地域文化

《這又沒有很屌》也積極將音樂節目語境拉回城市與地方的文化場域。在EP85〈高雄美食的新手任務〉中,節目結合主持人與來賓的飲食記憶,導入對鹽埕區都市變遷、地方創生與青年返鄉的討論。

這不僅是「吃播」與觀光推薦,更是一種**文化地誌學(Cultural Geography)**的聲音實踐。透過介紹老牌小吃店、音樂場館與街區記憶,節目成功讓聽眾在音頻中體驗城市紋理,也進一步賦予Podcast「文化紀錄工具」的社會角色。

 

路徑三:向上嫁接科技趨勢

科技並非《這又沒有很屌》的原生主題,但節目卻以極高的靈敏度掌握其對音樂產製的影響,並以幽默化、哲學化的角度引導討論。在討論AI作曲議題時,節目提出:「如果ChatGPT能寫出周杰倫的〈黑色幽默〉,那我們還需要方大同嗎?」這樣的提問,看似玩笑,實則對創作本質、藝術價值與創意演算法之界線進行深刻反思。

節目不僅回應產業轉型,更引導聽眾反思創作的倫理問題、AI的界線管理與人類情感的不可替代性,這也讓它不只是科技評論,而是文化哲學層面的探討

 

社群的「共創經濟學」:從單向傳播到集體狂歡

真正讓《這又沒有很屌》跳脫「內容製造者 vs. 聽眾」框架的,是其高度互動的社群共創策略。節目不只聽取回饋,更將聽眾意見轉化為節目元素。

 

梗的民主化生產

聽眾吐槽主持人插話太多,反被拿來當作節目開場笑點;留言區出現的毒舌段子,如「Kurt Cobain聽到水晶音樂版的自己會再自殺一次」,甚至成為單元固定笑點。這種轉化負評為創作燃料的做法,讓觀眾感受到參與感與內容擁有權。

 

虛實整合的沉浸式體驗

節目與虛擬音樂祭「夕陽小鎮」合作,設計「聽節目領優惠碼」的機制,讓線上音頻內容直接導流至線下活動,實現「耳朵經濟」的流量變現,成為內容平台與音樂產業間的整合示範。

 

危機與轉機:當「反主流」成為新主流

雖然節目仍處於快速成長期,但面對流量與資源的加持,也需關注三大潛在風險:

 

內容深度的稀釋危機

隨著如〈異世界美食家〉等娛樂型單元爆紅,可能導致節目過度娛樂化、失去專業定位。建議參考《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在輕鬆單元中穿插深度訪談,維持節目知識含量。

 

商業化與人設的衝突

目前業配多為餐飲類品牌,若未來轉向金融、3C等高商業感產品,可能削弱其「反主流草根感」。可參考《股癌》以「業配即內容」形式包裝贊助,如用音樂語言解析品牌價值,避免過度割裂。

 

世代斷層的隱憂

節目主要聽眾集中在30-45歲,若無法吸引更年輕或更廣泛族群,成長曲線恐遭遇瓶頸。建議借鏡《雞來速》的親子共聽策略,開發如「帶孩子認識台灣獨立音樂」等輕教育型單元,拓展收聽場景。

 

結語:一場「非典型專業者」的內容革命

《這又沒有很屌》的成功,並非因其話題多新、製作多精,而是成功瓦解了知識傳遞的權力結構。在這個演算法主導、碎片內容橫行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不是誰更權威,而是誰能讓專業被聽懂、讓內容被共創

當迪拉胖在節目中談笑著「方大同的歌單是中年男子的救贖」,他所傳遞的不僅是音樂品味,而是一整套文化轉譯的語言系統。未來的Podcast生態,不再只是內容競技場,而是一場講求敘事與社群共鳴的平台戰爭——真正能脫穎而出的,是能讓聽眾從「收聽者」轉變為「共同敘事者」的節目。

畢竟,在這個厭倦包裝與客套的年代,或許唯有真誠的內容與有感的對話,才能讓人由衷喊出:「這真的有夠屌!」

聯絡唯陌音樂台中錄音室

地址:412台中市大里區環中東路六段280號

電話:0989 314 894

INSTAGRAM:唯陌音樂

我們期待你的到來,讓我們一起創造出動人的歌聲!

用於 podcast 錄音的桌上型麥克風與筆電錄音介面,展現數位音訊製作空間。

 

延伸閱讀

我該怎麼開始一檔 Podcast 節目?從零開始的完整指南

低成本高品質 Podcast 錄製完全指南

Podcast 新手指南:從零到專業的關鍵策略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