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Afro 音樂體系全覽|從 Highlife、Afrobeat 到 Amapiano

Fela Kuti|Afrobeat 創始人與非洲音樂傳奇

引言:Afro 音樂的核心與全球影響

「Afro」並非單一的音樂類型,而是一個涵蓋廣泛的體系,代表著非洲音樂在地文化與全球流行之間的交會。其核心特徵是源自非洲大陸的律動(rhythm)、多重節奏(polyrhythm)、打擊樂器的層次,以及口傳與呼應式唱法(call-and-response)。這些元素不僅深植於非洲的宗教儀式、舞蹈與社群生活,也隨著殖民歷史、跨大西洋的遷徙與移民,逐步影響到美洲、歐洲,甚至全球的流行音樂。

隨著錄音技術、唱片工業與數位串流的發展,Afro 體系下的音樂類型從傳統舞曲走向跨界融合,涵蓋了從 Highlife 與 Afrobeat 的黃金時代,到 Afrobeats 與 Amapiano 的新世紀流行,甚至衍生出英國的 Afroswing 與法國的 Afro-trap。這些風格不僅改變了全球流行音樂的聲音面貌,也成為非洲文化認同與跨國交流的重要載體。本文唯陌音樂(wemoremusic)曲風介紹篇將逐步探討這些子音樂系列,從歷史源流、音樂特徵到文化影響,全面梳理 Afro 音樂如何走向世界。

 

Afro音樂:西非傳統與現代融合

E.T. Mensah 吹奏薩克斯風|Afro 音樂之父現場演出
被譽為「Afro 音樂之父」的 E.T. Mensah,以薩克斯風演奏奠定西非高生活音樂(Highlife)的基礎,影響整個非洲音樂發展。

Highlife:迦納的黃金時代聲音

 

背景

Highlife 於 19 世紀末在迦納沿海誕生,源自殖民時期的軍樂隊與歐洲舞廳音樂,逐漸與當地鼓樂融合,成為都市化的象徵。它是西非第一個廣泛流行的現代音樂類型,伴隨舞廳文化與新興中產階級的崛起而興盛。

音樂特色

編制以銅管、電吉他、貝斯與打擊樂為主,節奏明快且華麗。音樂結構吸收了爵士的和聲與即興技巧,但核心仍是非洲的多重節奏,營造出既國際化又在地化的律動。

代表與影響

E.T. Mensah 被譽為「Highlife 之王」,將其推廣至整個西非;Ebo Taylor 則在國際舞台上結合放克與爵士,開啟新局。Highlife 不僅影響奈及利亞 Afrobeat 的誕生,也為後來迦納的 Hiplife 奠下基礎。

 

Afrobeat:Fela Kuti 的革命樂章

 

背景

Afrobeat 在 1960–70 年代的奈及利亞形成,由 Fela Kuti 與鼓手 Tony Allen 開創。它的誕生不只是音樂革新,更是政治與文化運動的重要載體。

音樂特色

Afrobeat 結合爵士的即興、放克的低音律動與非洲鼓樂的多層次節奏,形成篇幅長、張力強的作品。核心技術包括 多重節奏(polyrhythm)呼應式唱法(call-and-response),銅管、打擊與人聲相互推進,營造極強的現場感染力。

代表與影響

Fela 的樂團 Africa ’70 與 Egypt ’80,將這股聲音帶上國際舞台。其歌詞直指殖民後遺症、軍事獨裁與政治腐敗,使 Afrobeat 成為社會抵抗的象徵,也影響了後世全球的嘻哈、放克與世界音樂。

 

Afrobeats(複數):新世紀的全球流行

 

背景

與 Afrobeat 不同,Afrobeats(複數)是 2000 年代起在奈及利亞與迦納發展的總稱,受到僑民社群、數位串流與跨國合作推動,迅速走向世界。

音樂特色

它融合 R&B、Hip-Hop、Dancehall、House 與非洲節奏,旋律流行、節奏輕快,極適合派對與舞池。不同於 Afrobeat 的政治性,Afrobeats 更傾向娛樂與商業市場。

代表與影響

Wizkid、Davido、Burna Boy 與 Tems 等人是當代核心人物,他們透過國際合作與串流平台將 Afrobeats 推上全球排行榜。如今,Afrobeats 已成為年輕世代的共同語言,改變了世界對非洲流行音樂的認知。

 

Hiplife 與 Azonto:迦納的嘻哈與舞蹈文化

Reggie Rockstone|HipLife 先驅與 Afro 音樂代表人物
Reggie Rockstone,被譽為「HipLife 之父」,結合嘻哈與高生活音樂(Highlife),開創了非洲音樂的新時代。
背景

1990 年代,迦納音樂人 Reggie Rockstone 將 Highlife 與美式 Hip-Hop 結合,創造出 Hiplife。進入 2010 年代,這一風格進一步衍生出以舞蹈為核心的 Azonto。

音樂特色

Hiplife 結合 Highlife 的旋律性與嘻哈的節奏與說唱,歌詞多語言混合(英語與 Akan 語),反映都市生活與全球化影響。Azonto 則以電子鼓點與快速節奏為基底,搭配誇張肢體與手勢舞蹈,極具視覺感染力。

代表與影響

Hiplife 為迦納青年提供表達社會觀點與自我認同的管道;Azonto 透過社交媒體與 YouTube 走向全球,藝人 Fuse ODG 等更將其與 Afrobeats 融合,使西非舞曲文化成為國際潮流。

 

 

Afro音樂:奈及利亞的多元樂系

I.K. Dairo|尼日利亞 Jùjú 音樂先驅與 Afro 音樂代表
I.K. Dairo,被譽為 Jùjú 音樂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創作推動了尼日利亞與西非音樂走向國際舞台。

Jùjú:約魯巴文化的現代演化

 

背景

Jùjú 音樂誕生於 1920 年代的奈及利亞拉各斯,由約魯巴族群在婚禮、節慶與社區聚會中演出。其源流深受傳統宗教與社群文化影響,原本是慶典場合的伴奏音樂,隨著都市化逐漸走向專業化舞台。

音樂特色

Jùjú 的基礎來自約魯巴傳統打擊樂器,如 gangan(會模仿語言聲調的談話鼓)bàtá(宗教儀式鼓)shekere(葫蘆沙鈴),再結合西方的電吉他、合成器與鍵盤,形成既在地又現代的音色。它以長篇舞曲結構為主,常透過 合唱與群體參與,營造強烈的社群氛圍,兼具娛樂與文化儀式功能。

代表與影響

I.K. Dairo 是第一位將 Jùjú 帶上國際舞台的音樂人,並因其貢獻獲得英國女王嘉獎。隨後,King Sunny Adé 將 Jùjú 發展到高峰,他以多吉他層疊、合成器編排和創新現場演出,使其成功打入美國與歐洲市場,甚至登上 Billboard 榜單。Jùjú 不僅是奈及利亞的代表性音樂出口,也為後來 Afro-pop 與 Afrobeats 提供了結構基礎。

 

Fuji:宗教吟唱到流行音樂

 

背景

Fuji 的起源與伊斯蘭傳統密切相關,最初源自奈及利亞西南部穆斯林在齋戒月期間,用以喚醒信眾的 wéré/ajísárì 清晨吟唱。1960 年代,歌手 Sikiru Ayinde Barrister 將這一宗教性表演帶入世俗娛樂,並命名為「Fuji」,使其成為大眾化的音樂風格。

音樂特色

Fuji 以鼓樂為核心,擁有極為複雜的編排:dùndún(會說話的鼓)、sakara(陶鼓)、以及多種小鼓的交錯,構成層層堆疊的節奏網絡。演唱方面,常以帶有說唱意味的吟誦為主,歌詞涉及 社會評論、道德價值與勸世內容。隨著城市化進程,Fuji 開始融入電子鍵盤、電貝斯與放大器,逐漸轉型為更具現代感的舞曲形式。

代表與影響

Fuji 在奈及利亞音樂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它同時是 宗教、娛樂與教育的橋樑。自 1980 年代起,Fuji 不僅鞏固了約魯巴社群的音樂身份,也在國內外吸引大量聽眾。今日,Fuji 的節奏與舞台表演方式仍深深影響著 Afrobeats 的製作模式,特別是在打擊樂層次與表演能量上。

 

Alté:另類青年文化

 

背景

不同於 Jùjú 與 Fuji 的傳統淵源,Alté 出現於 2010 年代的奈及利亞都市青年圈。名稱取自「alternative」(另類),由團體 DRB LasGidi 首次提出,旨在區隔於主流 Afrobeats 的商業化路線。Alté 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股次文化運動,涵蓋時尚、攝影、影像與生活態度。

音樂特色

Alté 音樂強調跨界與實驗性,融合 R&B、嘻哈、Dancehall 與電子音樂,並以自由化、不拘一格的製作手法呈現。歌詞題材多涉及 愛情、都市生活與自我認同,語言混合英語、皮欽語與當地方言,展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青年聲音。

代表與影響

Alté 的代表人物包括 Santi、Lady Donli 與 Odunsi (The Engine),他們透過網路社群與視覺創意推動這股潮流。Alté 不僅是一種音樂選擇,更反映了奈及利亞青年 對「不隨波逐流」與「文化自主」的追求。如今,它已受到國際音樂媒體關注,被視為西非另類文化的新符號。

 

更多黑人音樂資訊!!

 

Afro音樂:剛果與中非的舞曲能量

Tabu Ley Rochereau|剛果倫巴之王與 Afro 音樂傳奇
Tabu Ley Rochereau,被譽為「剛果倫巴之王」,是非洲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歌手與作曲家之一。

Congolese Rumba 與 Soukous:古巴音樂的非洲回聲

 

背景

剛果倫巴(Congolese Rumba)興起於 1940–50 年代,深受古巴 Son 與 Rumba 的啟發。由於跨大西洋的留聲機與電台傳播,大量拉丁唱片傳入剛果,當地音樂人開始將拉丁節奏與非洲語言、文化語境結合,逐漸形成獨特的新風格。

音樂特色

剛果倫巴以 流暢的吉他旋律、舞曲導向的節奏與浪漫歌詞 為主要特徵,成為都市夜生活的重要娛樂形式。到了 1960–70 年代,倫巴加速轉型為 Soukous(意為「搖擺」),其標誌性元素是 sebene ——吉他的反覆即興樂段,強調舞蹈性與律動。

代表與影響

Soukous 在 1980 年代透過巴黎與比利時的非洲僑民社群迅速擴散,成為歐洲舞廳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人物包括 Franco、Tabu Ley Rochereau 與 Papa Wemba,他們將剛果音樂從區域性娛樂推上全球舞台,並影響後來的非洲舞曲與流行音樂發展。

 

Ndombolo:快速節奏與舞蹈狂潮

 

背景

Ndombolo 出現於 1990 年代,被視為 Soukous 的加速版。它伴隨著都市化與青年文化的崛起,迅速成為中非與東非年輕世代的舞蹈代表。

音樂特色

這一風格以 極快的鼓點、強烈的節奏推進與誇張的舞蹈動作 為特徵,特別是腰部與骨盆的快速擺動,讓其在夜店與派對中極具視覺衝擊力。由於舞步被認為過於挑逗,Ndombolo 在部分非洲國家曾遭到保守政府禁播,但這種爭議反而使其更具話題性。

代表與影響

Koffi Olomidé 與 Awilo Longomba 等音樂人,將 Ndombolo 帶入國際舞台。此風格不僅與 Dancehall、Hip-Hop 並列為非洲舞廳文化的核心,也成為年輕世代展現身分與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

 

Makossa:喀麥隆的低音與呼應

 

背景

Makossa 起源於喀麥隆港市杜阿拉(Douala),名稱來自 Duala 語,意為「舞蹈」。在 1970–80 年代,Makossa 發展為該國最具代表性的流行音樂,並逐漸推廣至非洲與歐洲。

音樂特色

Makossa 以 強勁的電貝斯線條、銅管旋律與呼應式歌唱 為核心,兼具非洲舞曲的能量與靈魂音樂的感性。它結構簡潔卻極具律動性,常伴隨社交舞蹈,成為城市娛樂與文化表達的重要形式。

代表與影響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Manu Dibango 的〈Soul Makossa〉(1972)。此曲以創新的薩克斯風與節奏設計風靡全球,不僅影響了迪斯可時代,也啟發了 Michael Jackson〈Wanna Be Startin’ Somethin’〉等流行經典。此後,Makossa 成為喀麥隆的文化名片,也為「世界音樂」(World Music)在國際市場上的形成奠定基礎。

 

聯絡唯陌音樂(wemoremusic)台中錄音室

地址:412台中市大里區環中東路六段280號

電話:0989 314 894

INSTAGRAM:唯陌音樂

我們期待你的到來,讓我們一起創造出動人的歌聲!

Fela Kuti|Afrobeat 創始人與非洲音樂傳奇

 

下篇看這邊

(下)Afro 音樂體系全覽|從 Highlife、Afrobeat 到 Amapiano

 

延伸閱讀

亞特蘭大嘻哈幕後功臣:製作人的聲音帝國

Dirty South 到 Trap 音樂的演變歷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