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Hop Rage 全攻略|從 Carti 到 Opium 的風格解析

舞台上表演的嘻哈歌手,展現 Rage 風格強烈能量

前言

嘻哈發展自 1970 年代以來,不斷誕生新聲響與次文化。近年興起的 「Rage」,被視為 Trap 的一個微類型,融合電子音樂的合成器質感與強烈失真 808,搭配簡潔卻高能量的節奏與口號式人聲,特別適合現場演出的 mosh pit 氛圍,因此迅速在 SoundCloud 與 TikTok 上走紅。

Rage 的影響力不僅來自聲音本身,它同時反映了 數位平台生態(樣本包、type beat 經濟、短影音傳播)的力量,以及 次文化品牌化 的趨勢。Playboi Carti 與其廠牌 Opium 更將 Rage 延伸為一種哥德、吸血鬼式的整體美學,讓音樂與視覺、造型緊密結合;然而,評論界對 Rage 評價不一:它既被視為當代聲音實驗的象徵,也被批評落入公式化與商業化的困境。本文將從起源、聲音特徵、代表人物、子分類到未來發展全面解析 Rage,並探討它究竟是潮流的曇花一現,還是嘻哈未來的重要基石。

 

更了解Playboi Carti!!

 

Rage 的起源與背景

嘻哈歌手臉部特寫,展現 Rage 風格的叛逆態度

名稱與語源的演變

「Rage」一詞最早並非音樂術語,而是來自現場文化——指觀眾在演出中進行的 mosh pit 狂熱衝撞。隨著嘻哈逐漸走向龐克化與能量導向的舞台形式,這個字被轉化為一種聲音風格的代稱。當 2021 年 Trippie Redd 與 Playboi Carti 合作的單曲〈Miss the Rage〉爆紅後,詞彙的意涵正式與一種特定的音樂審美綁定,標誌著 Rage 從「行為描述」轉變為「音樂分類」。

 

時間軸:從 2018 到 2021

Rage 的聲響可追溯到 Playboi Carti 的《Die Lit》(2018),其中的簡約節奏與氛圍感已初露端倪。2020 年的《Whole Lotta Red》則將其推向定型,F1lthy 等製作人利用失真 808、鋸齒合成器與龐克化能量,塑造出與主流 Trap 明顯不同的聲音。同時,SoundCloud 與 TikTok 的推波助瀾,讓 Rage 在 2021 年徹底進入大眾視野,並與〈Miss the Rage〉一同成為世代標誌。

 

地理與社群背景

Rage 的核心發展與美國東岸、亞特蘭大等地的地下場景密切相關,但它真正爆發則依賴於 線上社群與平台傳播。樣本包、type beat 製作鏈,讓年輕製作人能快速複製並擴散 Rage 聲響;TikTok 短影音則推動其病毒式傳播。另一方面,Playboi Carti 創立的 Opium 廠牌,集合 Ken Carson、Destroy Lonely 等藝人,將 Rage 打造成結合音樂、視覺與時尚的品牌化文化,使其不僅是聲音風格,更是一種世代符號。

 

更多亞特蘭大資訊!!

 

Rage 的聲音特徵

嘻哈歌手全黑穿搭與面罩造型展現 Rage 音樂氛圍

合成器與旋律線設計

Rage 的核心聲音來自獨特的 合成器運用。不同於傳統 Trap 常見的鋼琴、弦樂或黑暗氛圍音色,Rage 偏好使用短句式 loop,以鋸齒波、鐘聲(bells)、街機音效(arcade-like sounds)打造明亮卻帶有衝擊感的旋律。這些音色通常經過立體聲拉寬(stereo widening)處理,營造出寬廣、包覆感強烈的聲場,讓聽眾在第一時間就被捲入「能量場」之中。旋律的循環與重複,也使 Rage 在現場演出中特別容易形成洗腦與群體共振的效果。

 

鼓組與 808 的角色

在節奏部分,Rage 依舊沿用 Trap 的基本鼓組架構:踢鼓(kick)、軍鼓(snare)、踩鐵(hi-hats)與 808。不同的是,Rage 的 808 常帶有 失真或過度飽和處理,讓低頻更具爆裂感;鼓點則相對簡化,以營造穩定的「點頭感」。這樣的設計讓旋律與低頻成為雙核心,而非依靠複雜節奏。最終效果是簡潔卻極具張力,聽覺重點集中於低頻衝擊與合成器層次,使 Rage 與傳統 Trap 呈現明顯區隔。

 

人聲與段落編排

Rage 在人聲表現上強調「儀式感」。歌手多採用簡短、重複、帶有咒語式的 hook,以不斷循環的方式創造氛圍。副歌往往不是完整旋律,而是幾個詞或口號反覆出現,配合 ad-libs(即興插詞)增加臨場感。段落編排也趨於極簡,verse 部分縮短,讓歌曲迅速進入高潮。這樣的結構不僅貼合 TikTok 等短影音需求,也更適合現場表演時的能量釋放。

 

聲音特徵比較表

以下表格整理了 Rage 與傳統 Trap、Hyperpop 三者在聲音特徵上的差異:

特徵類別 Rage 傳統 Trap Hyperpop
合成器 鋸齒波、鐘聲、短 loop、寬立體聲 鋼琴、弦樂、黑暗氛圍 高音移調、glitch、數位化
808 過驅、失真、爆裂感 深沉、乾淨、低頻厚重 多變,常與失真並用
節奏 簡化、穩定點頭感 複雜 hi-hat 滾奏、經典 trap pattern 非典型節奏,實驗性強
人聲 咒語感、重複副歌、ad-libs 敘事性 verse+副歌 大量自動調音、數位加工
結構 極簡、快速進入高潮 傳統 verse/chorus 循環 常帶碎片化結構

 

更多嘻哈小知識!!

 

代表作品與關鍵藝人

Playboi Carti 嘻哈現場表演,戴毛帽白背心揮舞麥克風

Playboi Carti:從《Die Lit》到《Whole Lotta Red》

Playboi Carti 是 Rage 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在 2018 年的專輯《Die Lit》中,已展現出簡約、空靈的聲音實驗,為 Rage 的成形奠定基礎。然而真正使 Rage 定型並進入大眾話語的,是 2020 年的《Whole Lotta Red》。這張專輯在 F1lthy、Art Dealer 等製作人的協助下,結合失真 808、鋸齒合成器與龐克化能量,展現了與傳統 Trap 明顯不同的美學。同時,Carti 打造的「吸血鬼」舞台形象與哥德風格,進一步將 Rage 從聲音延伸為整體文化符號。

 

Trippie Redd 與〈Miss the Rage〉

2021 年,Trippie Redd 與 Playboi Carti 合作的單曲〈Miss the Rage〉成為 Rage 的爆發點。這首歌的旋律採用 Cymatics 樣本包的 loop,搭配充滿張力的低頻,迅速在 TikTok 與串流平台瘋傳。歌曲名稱中的「Rage」一詞,直接鞏固了這個微類型的名稱與文化定位。Trippie Redd 本身雖並非 Rage 的專屬代表,但憑藉這首單曲,他成為 Rage 進入主流的重要推手。

 

Yeat 的鐘聲與黑暗變體

Yeat 被視為 Rage 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他在 2021 年的《Up 2 Me》與 2022 年的《2 Alive》中,將 Rage 聲音帶入更黑暗、厚重的方向。其作品中最具標誌性的元素,是鐘聲(bell sound)的頻繁運用,營造出冰冷卻莊嚴的氛圍。他的音樂結合失真低頻、咆哮式人聲與極簡結構,既符合 Rage 的能量核心,也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Yeat 的成功顯示 Rage 不只是短暫潮流,而是能透過不同藝人的演繹展現多樣性。

 

Opium 旗下藝人:Ken Carson、Destroy Lonely

Playboi Carti 在 2020 年創立的廠牌 Opium,進一步推動了 Rage 的系統化。旗下藝人 Ken Carson 與 Destroy Lonely,延續並擴展 Rage 的聲音框架。Ken Carson 的專輯《A Great Chaos》(2023)展現高能量與極簡旋律,受到年輕族群的追捧;Destroy Lonely 則透過更氛圍化的處理,讓 Rage 聲音與時尚、次文化連結更緊密。Opium 不僅是音樂廠牌,也是一個完整的品牌體系,透過視覺與舞台策略,讓 Rage 成為世代的文化標誌。

 

其他代表:SoFaygo、Lancey Foux 等

除了上述核心人物,還有許多藝人被視為 Rage 的延伸代表。SoFaygo 在作品中結合旋律感與 Rage 節奏,為此風格注入更柔和的色彩;英國的 Lancey Foux 則將 Rage 與歐洲的時尚語境結合,展現跨地域的文化融合。這些藝人雖不一定被視為 Rage 的「正統核心」,卻證明了 Rage 聲響的多樣性與跨國影響力。隨著網路與平台的全球化,Rage 已逐漸超越美國本土,成為國際青年文化的共同語言。

 

子分類與近緣系統

Playboi Carti 嘻哈演唱會現場,台上表演台下觀眾舉起手機燈光

Plugg 與 PluggnB:Rage 的前驅

在 Rage 成形之前,Plugg 就已經為聲音實驗鋪路。這一風格起源於 2013 年左右的亞特蘭大,由 BeatPluggz 團隊(如 MexikoDro)推動,特色是空靈合成器、鬆散鼓點與夢幻氛圍。到了 2017–2020 年,PluggnB 又在此基礎上結合旋律性 R&B,代表藝人包括 Autumn!、Summrs 與 Kankan。這些聲音元素與氛圍設計,後來直接影響 Rage 的誕生,使其具備既熟悉又新鮮的質感。

 

Hyperpop-Rap 與 Glitchcore 的交會

Hyperpop 與 Glitchcore 雖不等同於 Rage,但在網路世代的聲音美學中,與 Rage 有許多交集。Hyperpop 的特色是高音移調、數位毛邊(bitcrush)與碎片化結構,Glitchcore 則更偏向聲音破壞與實驗。這些元素與 Rage 的「極簡、衝撞、數位感」相互呼應,並在 TikTok 與 SoundCloud 生態中互相推動,形成一種跨子文化的共同場域。

 

了解更多相關資訊!!

 

Sigilkore:暗黑地下的平行系

Sigilkore 被視為一種更極端的地下聲音,約在 2018 年後於 SoundCloud 崛起。它融合了 Cloud Rap、HexD 與 Hyperpop,常以 bitcrush、pitch shift、失真低頻 為核心,帶來混亂與陰鬱的氛圍。雖然與 Rage 並非同一路線,但兩者在聽覺能量與青年次文化的態度上高度契合。部分評論甚至將 Sigilkore 視為 Rage 的「黑暗姊妹分支」,但仍屬平行發展而非直接演化。

 

Krushclub 與 TikTok 電子混種

Krushclub 是近年在 TikTok 上走紅的新興微類型,融合 Jersey Club 的節奏感、HexD 失真與 Hyperpop 腔調,形成一種舞曲化的實驗聲音。雖然它並不屬於 Rage 本體,但兩者共享相似的受眾——年輕世代與短影音平台。這讓 Krushclub 成為 Rage 社群的重要「鄰居」,顯示 Rage 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更大網路音樂景觀的一部分。

 

Drain 派系美學的影響

瑞典的 Drain Gang(Bladee、Ecco2k、Thaiboy Digital、Whitearmor)雖然音樂風格更偏向 Cloud Rap 與實驗電子,但其冷感、空靈、數位化的審美,對 Rage 的氛圍設計產生了間接影響。特別是與哥德、吸血鬼美學的交會,使 Rage 更容易與歐洲地下時尚文化接軌。這種「Drain 式」的視覺與聲音處理,成為 Rage 在國際上被接受的重要背景。

 

子分類與近緣系統比較表

 

類型 起源時間/地點 聲音特徵 代表藝人 與 Rage 的關係
Plugg 2013,美國亞特蘭大 空靈合成器、鬆散鼓點 MexikoDro 前驅,影響旋律與氛圍
PluggnB 2017,美國地下 R&B 旋律化、夢幻質地 Autumn!、Summrs 前驅,旋律化養分
Hyperpop-Rap 2019,網路平台 高音移調、數位 glitch 100 gecs 等 平行,與 Rage 共生
Sigilkore 2018,SoundCloud bitcrush、pitch shift、失真 Kanii(早期)、地下藝人 平行,黑暗姊妹分支
Krushclub 2024,TikTok Jersey Club + 失真 網路新世代 受眾重疊,非直系
Drain 派系 2010s,瑞典 空靈、冷感、時尚視覺 Bladee、Ecco2k 間接影響 Rage 美學

 

舞台文化與視覺美學

Playboi Carti 現場演出,嘻哈饒舌歌手戴黑色造型頭套

吸血鬼與哥德意象

Rage 不僅是一種聲音風格,也是一種視覺語言。Playboi Carti 在《Whole Lotta Red》時期塑造的「King Vamp」形象,將吸血鬼、黑暗哥德風格帶入主流嘻哈舞台。黑紅對比的燈光、皮革與鏈條服裝,甚至十字架與棺木等符號,成為 Rage 演出的重要元素。這種視覺不僅延伸了專輯的氛圍,也強化了 Rage 作為「龐克化 Trap」的形象,使其更像一場完整的文化體驗。

 

Mosh Pit 與觀眾互動

Rage 的舞台最鮮明的特徵之一,就是與觀眾能量的互動。演出中常見大規模 mosh pit,觀眾隨著簡潔卻強烈的節拍互相衝撞,形成與龐克搖滾場景類似的集體氛圍。藝人本身的表演方式也更趨於肢體化,透過吼喊式 ad-libs、煽動觀眾跳躍,讓舞台不僅是演出,更像一場「能量的儀式」。這種互動模式使 Rage 與其他嘻哈子類型區隔,成為現場文化的標誌。

 

時尚品牌與造型:黑紅調、面罩與皮革

除了音樂與舞台,Rage 也深受時尚影響。Opium 藝人經常以全黑或黑紅色調造型示人,搭配皮革、鏈條、甚至面罩,營造神秘與侵略感。這些造型與街頭品牌、哥德時尚相互融合,使 Rage 不僅是音樂類型,更是一種 跨領域的生活方式。品牌化操作也進一步鞏固了 Rage 在年輕族群中的認同感。

 

Opium 的整體視覺策略

Playboi Carti 的廠牌 Opium 將上述元素整合為完整的美學策略。從專輯封面、舞台設計到服飾合作,Opium 將 Rage 打造成一種「全方位文化體驗」。不論是 Ken Carson 的高能量演出,還是 Destroy Lonely 對氛圍感的塑造,皆延續了這套視覺與聲音的統一風格。Opium 的成功顯示,Rage 已超越單純的音樂分類,成為結合聲音、影像、時尚與社群的品牌化運動。

產業生態與製作管線

Opium 廠牌標誌,Playboi Carti 嘻哈團隊 Logo
Opium 廠牌 Logo,Playboi Carti 率領的嘻哈團隊與品牌象徵。

樣本包與 Type Beat 經濟

Rage 的擴散離不開 樣本包(sample packs)type beat 經濟。許多 Rage 代表作(如〈Miss the Rage〉)便直接使用市售樣本庫的旋律 loop,顯示聲音素材已商品化。YouTube 與 BeatStars 上大量標註「Rage Type Beat」的伴奏,使年輕饒舌歌手能以低成本取得專屬音色。這種生產模式加快了 Rage 的普及,但同時也帶來「公式化」的批評,因為同一批素材常被過度使用,導致作品相似度高。

 

FL Studio 與網路製作人社群

Rage 的製作高度依賴 FL Studio,其直觀介面與內建合成器特別適合製作短 loop 與強烈低頻。許多地下製作人透過 Discord、Reddit 與 SoundCloud 交流,形成去中心化的音樂社群。這種網路化的合作方式,使新人能快速掌握 Rage 音色並發布作品,也促進了「病毒式傳播」。相較傳統錄音室體系,Rage 更像是一場由數位工具驅動的「草根革命」。

 

廠牌與經紀模式:Opium、Working on Dying

在產業層面,Rage 同樣受到專業團隊推動。Opium 廠牌以品牌化策略將 Rage 打造成整體文化,旗下藝人從音樂到造型都有一致風格。另一方面,費城的製作團隊 Working on Dying(以 F1lthy 為核心)則提供 Rage 的聲音基礎,負責塑造粗糙、失真的標誌音色。這兩大陣營一個偏向「文化品牌」,一個偏向「聲音供應」,共同推動 Rage 從地下走向主流。

 

流量與商業化的關係

Rage 的流行也與 流量邏輯 緊密相連。TikTok 的短影音加速了歌曲爆紅週期,串流平台演算法則推動 Rage 進入更大受眾群。這種依賴流量的機制,使 Rage 在短時間內成為熱門聲音,但也加劇了「快速消耗」的問題。部分評論指出,Rage 在商業化的同時失去原本的實驗精神,反映出當代音樂產業「速度與同質化」的矛盾。

 

爭議與批評

 

聲音公式化與同質化危機

Rage 雖以創新聲響打開市場,但隨著大量「Rage Type Beat」的流通,公式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合成器短 loop、鐘聲、失真 808 幾乎成為標配,導致許多作品難以區分。部分評論指出,Rage 正陷入「流水線化」,缺乏差異化的創作空間。這種同質化不僅降低音樂的新鮮感,也使聽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成為 Rage 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被商品化」的 Rage:評論觀點

Pitchfork 與其他音樂評論媒體多次提到,Rage 正快速被商業機制消化。從樣本包商品化到 TikTok 爆款邏輯,Rage 從地下聲音轉變為「可複製的商業商品」。雖然這讓 Rage 短時間內獲得廣泛受眾,但也削弱了它原本的反叛與實驗精神。這種「被商品化」的過程,使 Rage 與早期龐克、嘻哈的「反主流」姿態形成矛盾。

 

誰算 Rage?邊界與爭議作品

另一個爭議在於 「定義邊界」。例如 SoFaygo、Lancey Foux 等藝人雖被部分人歸為 Rage,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更偏向旋律化 Trap 或時尚化的混合風格。同樣地,《Die Lit》是否算 Rage 前身,或 Yeat 的作品是否仍在 Rage 範疇,也存在爭論。這些分歧顯示 Rage 尚未完全固化,其「流動性」本身也是特徵之一,但同時讓研究與評論更具挑戰性。

 

與龐克精神的矛盾

Rage 常被形容為「龐克化的 Trap」,但它與真正的龐克精神仍存在矛盾。龐克重視 DIY、自發與反主流,而 Rage 雖在表演形式上借用 mosh pit 與狂熱氛圍,卻高度依賴商業化工具(樣本包、演算法、品牌化運作)。這種矛盾讓 Rage 在文化層面顯得模稜兩可:它既追求能量釋放,也同時被批評為「披著龐克外衣的商業陷阱」。

 

未來發展與可能走向

Playboi Carti 嘻哈形象照,黑色帽子與街頭風格造型

向主流 Billboard 的進擊

Rage 已從地下聲音逐漸跨入主流舞台。Playboi Carti、Trippie Redd 與 Yeat 的專輯與單曲,多次進入 Billboard 榜單,顯示這一風格已獲得大眾市場認可。隨著主流廠牌與媒體的介入,Rage 可能繼續鞏固其市場地位,成為新世代嘻哈的重要支柱。然而,也有人擔心這種「主流化」會加速同質化,讓 Rage 失去原本的實驗能量。

 

與電子音樂的更深融合

由於 Rage 本身大量借用 EDM 與 Future Bass 的聲音設計,未來它可能更大幅度與電子音樂融合。例如與 Jersey Club、Drill 或 Techno 的跨界合作,可能產生新的聲音分支。這樣的跨界不僅能避免音樂公式化,也能拓展 Rage 的舞池屬性,使其在俱樂部與音樂節中更具生命力。

 

Rage 與 AI 音樂生成的互動

AI 音樂生成的興起,對 Rage 這類結構簡單、依賴音色與氛圍的風格影響特別大。AI 能快速生成帶有 Rage 特徵的旋律 loop 或鼓組,降低製作門檻,同時也可能使「同質化」更加嚴重。另一方面,若能善用 AI 進行聲音實驗,Rage 也可能成為推動 AI × Hip-Hop 結合的試驗場,為未來音樂產業帶來更多想像。

 

Rage 在全球的擴散:歐洲、亞洲案例

Rage 不再局限於美國。英國的 Lancey Foux 將其與歐洲時尚文化融合,日本與韓國的年輕製作人也在 SoundCloud 與 TikTok 上實驗 Rage 式聲音。隨著串流與短影音的全球化,Rage 有機會在亞洲市場找到新的生命力,甚至催生出具有在地特色的「亞洲版 Rage」。這種跨文化擴散,將決定 Rage 是曇花一現,還是成為全球嘻哈演進的長期力量。

 

結論

Rage 是 2020 年代嘻哈的重要聲音實驗。它以失真 808、鋸齒合成器與咒語式人聲,打造出專屬於新世代的能量場,並透過 Playboi Carti、Yeat 及 Opium 廠牌的推動,從地下走向主流,同時延伸至時尚與舞台文化。然而,Rage 也面臨「同質化、商業化」的批評,邊界定義仍存在爭議。未來,不論最終命運如何,Rage 已確立自身在嘻哈史上的位置,成為反映數位時代與青年文化的一個標誌。

 

聯絡唯陌音樂(wemoremusic)台中錄音室

地址:412台中市大里區環中東路六段280號

電話:0989 314 894

INSTAGRAM:唯陌音樂

我們期待你的到來,讓我們一起創造出動人的歌聲!

Playboi Carti 嘻哈現場 Rolling Loud 演出,手持麥克風與觀眾互動

 

延伸閱讀

Ken Carson:Rage 美學的狂潮傳承者

亞特蘭大 Rage 新勢力全解析

Rage music:崛起中的音樂風格與其主流突破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返回頂端